零售戰略跟你的品牌契合度一致嗎?跟主業之間互相推進嗎?需要堂食做出犧牲嗎?首先問問自己這三個問題。
今年餐飲業最熱的兩個詞,一個是外賣,一個就是新零售。外賣和零售讓消費者有了脫離門店的體驗,構建了新的消費場景。比如海底撈、西貝、呷浦呷浦、眉州東坡、云海肴等都推出了零售化產品,消費者在線上就能購買。
與此同時,很多零售企業也跨入了餐飲業。比如7-11如今就是很多餐飲商家的競爭對手。當然還有盒馬鮮生、7Fresh等新零售超市也在嘗試餐廳+零售的新模式。
在這個大背景下,越來越多的餐企面臨著“別人都多了一條腿走路,我是不是也要跟上”的創新壓力,但新零售真的適合你嗎?
今天不妨來看看鄉村基創始人李紅、巴奴創始人杜中兵、喜家德創始人高德福、黃記煌總經理李盟的觀點。
鄉村基創始人 李紅
保證堂食的優先地位,以不變應萬變
無論市場怎么變化,我覺得還是應該循序漸進,先是堂食,然后是外賣,最后才是零售。
從餐飲結構來看,深挖堂食的顧客體驗還存在機會。而從整體的餐飲布局來看,企業需要適當做一些選擇,新零售不會一下子就顛覆現有的商業模式。
這么多年的變遷,為什么餐飲行業的競爭環境一直在不斷地發生變化,正是因為餐飲從業者、人的素質及其學歷都在不斷變化。
我們不知道未來的競爭對手究竟來自哪里,也許是新零售,也許是其他行業,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一直保證堂食的品質,以此應對競爭環境的千變萬化。
當然,我覺得餐飲跟零售的結合一定是未來的趨勢。所以線下門店的連鎖餐飲也在不斷地加入到新零售的行業中。至于采取什么樣的節奏,我覺得選擇適合自己企業的更好。
巴奴創始人 杜中兵
人真的不能太貪,貪了一定會出問題
我特別反對餐飲品牌去做所謂的零售,因為雖然這樣看起來業務很寬,但是我們把別人的飯碗搶掉的可能性不大。
在新時代的環境下,還是要思考一個品牌的立業之本到底在哪里。如果把這個本給改掉,或者發生對立,那它的“本”就一定會發生改變,那我們就真的不知道自己干什么了,這是我的理解。
我覺得人真的不能太貪,貪了一定會出問題。
喜家德創始人 高德福
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,解決這個問題就行了
餐飲品牌做零售,我在大方向上肯定是反對的。每個企業會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。盒馬也好,京東也好,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成本價格。而餐飲人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并不在壓低成本上,而是把菜做得更好。
任何一個企業存在的道理一定是解決了一個社會問題。而我們要做的是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,解決屬于自己的問題就行了,這是我對新零售的理解。
我發現新零售可能跟“老家伙”越來越遠,“老家伙”存活下來有他們的道理,而新零售是不是應該由新人來干?像騰訊、阿里,有些事情他們也不做,把錢和資金、平臺提供給其他人來做,誰會做就給誰做,我們把擅長的這點做好就行了。
想做新零售要滿足3個條件
雖然餐飲零售化是互聯網時代不可逆轉的大趨勢,但并非每一家大品牌都需要那么重視新零售。因為有的品類本身或許就不適合做新零售,就像快餐和燜鍋。所以,很多餐飲品牌其實也沒必要強迫自己隨波逐流,更不需要害怕錯失新零售的風口。
但如果企業想要進入新零售賽道,需要考慮哪些問題呢?
零售戰略要跟你的品牌契合度保持一致
不管做什么樣的產品,消費者的認知都要跟品牌認知保持一致,就像黃記煌可以賣“一汁成菜”的復合性調味料,但是我們賣水果一定不會有人買,因為水果和黃記煌的品牌沒有任何的關聯度。
黃記煌總經理李盟在近期的“2018中國連鎖餐飲峰會”上指出,做餐飲新零售要考慮的第一個問題是,你的品牌點在哪兒,你的優勢在哪兒,在這個基礎上,企業才能拓展所謂的零售。
零售策略和主業之間可以互相推進
“如果你的主業和零售的關系是被消耗的關系,那么這就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。”李盟說,你的零售業務增長起來了,但是因此你的主業也同時被消耗掉了,那么這不是迭代和創新,而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戰略推進。
反之,如果你的零售策略和你的主業之間帶來互相推進的作用,比如相互吸粉、相互提高忠誠度、相互提高營業額,那么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戰略。
餐飲企業做增量的時候不能以犧牲存量為代價
餐飲企業跨界新零售,其實是在尋求更多元化的消費場景,為行業做新的增量市場。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指出,餐飲企業做增量的時候不能以犧牲存量為代價,你要保證你在存量增長的基礎上可以做增量,不能因為做了增量,就把你的老本行丟了。
就像云海肴做外賣上的經驗,大家都在外賣行業擠得頭破血流的時候,云海肴卻開始主動減少外賣占比,因為外賣業務導致堂食業季下滑嚴重,外賣這個增量市場的增長,其實正是以犧牲堂食這個存量市場為代價的,既然做外賣不賺錢,云海肴便果斷調整了堂食、外賣比重,將重心繼續放在堂食上面。